全球制造业中心的三次变迁及其成因
工业革命以来,全球范围内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制造业迁移,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三次制造业中心的变迁:英国→美国→日本→中国。
第一次在20世纪初,英国将部分“过剩产能”向美国转移,全球制造业中心由英国转移到了美国;第二次在20世纪50年代,美国将钢铁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、德国这些战败国转移,形成了日本这个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和德国这个新的制造业副中心;第三次在20世纪60至70年代,日本、德国向亚洲“四小龙”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,由于四小龙体量较小,未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;第四次在20世纪80年代初,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“四小龙”等新兴工业化国家,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,中国逐渐成为了第四个全球制造业中心。
这三次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迁移主要是由土地、劳动力、税收等综合成本降低和规模化生产效率提升来推动的。具体来看:美国:创新生产组织模式,实现低成本的规模化生产。美国承接全球产能转移、实现制造业崛起主要得益于美国在制造端、产品端上的全面创新。这个创新就是在泰勒科学管理指引下产生的工业流水线。以福特汽车为代表,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大范围推广,使得大规模批量生产得以实现。除了能摊薄固定成本,也使大量工程师聚集在一起搞技术研发,极大推动了科技创新。而当时英国工厂的组织形态相对传统,中小作坊是英国社会的最爱,但这类企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和成体系的研发创新。
制造业生产组织模式的创新和应用,让美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第一次迁移的赢家。日本、德国:打造协作体系,以规模化生产附加值高的单品冠军,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
二战结束以后,美国在执行复兴欧洲、日本的产业规划中,让德国和日本优先发展钢铁、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。但是,德日两国不愿接受这个产业安排,如果被动接受低端制造业的转移,在未来工业竞争中将永远跑输美国。此后,德国和日本不仅重点发展了汽车、机械、电子等高价值出口产业,更重要的是,以高效完备的国家工业协作体系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。
为什么德国和日本能够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小企业群?德国将此称为“隐形冠军企业”,日本将此称为“微小的世界顶尖企业”。德国和日本的产业结构越来越精细化,很多公司几十年只研究一种零件,只做一个产品,做到世界闻名,效益非常好。他们制造的产品,是基于自己看准的市场而磨炼出的独有技术,这些“隐形冠军企业”不追求做大,而是力求成为具有某种世界第一的“唯一企业”。德国、日本的基础工业技术世界领先,这是两国在全球制造业第二次大迁移中脱颖而出的最重要原因。
中国:凭借大国之利,打造完整工业体系,以产业网络化降低生产成本
中国大陆真正开始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,应该是在2000年之后。目前,广为人知的BAT,以及硬件制造相关的海尔、联想、华为、中兴、小米、富士康等厂商和品牌逐渐成熟,中国制造业已然形成一个自给自足、能为海外品牌代工也能推出自有产品的庞大体系。这个体系在2013年9月出版的英国《金融时报》中首度被统称为“红色供应链”。目前,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率整体上仍比较低,但体系优势已经形成。
本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